不仅奉化,老旧楼房在全国还有巨大存量,如何消除隐患,需政府和业主的合作与妥协
2014年4月11日,住建部下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老楼危楼安全排查工作。
七天前,浙江省奉化市锦屏街道居敬小区第29幢居民楼部分楼体突然坍塌,造成1死6伤。尽管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之中,住建部立即启动全国性排查工作,表明奉化事故的风险具有普遍性。
实际上,安徽省住建厅先于住建部的全国行动,于4月8日紧急发出通知,要求全省重点排查六类危房,其中包括:危旧直管公房、使用年限超过20年的砖混(砖木)结构房屋、尚未解危的危险房屋、墙体倾斜开裂变形、抹灰突然大面积脱落或新近出现门窗突然不能自由开闭的房屋等。
其中,第二类危房恰似依照奉化出事居民楼的特征划定。老旧住宅楼的安全风险究竟来自何方?
老旧楼多隐患
居敬小区第29幢居民楼,共五层三个单元,呈东西走向。4月4日约9时,西侧的一个半单元15户房屋突然坍塌。这幢砖混结构的建筑,建成于1994年7月,将满20年就此夭折。
据新华网消息,这幢危楼2013年已被鉴定为C级危房。由奉化市房产公司开发,象山一建建造,奉化设计院设计。
根据2000年发布实施的《危险房屋鉴定标准》,房屋危险性分为四个等级。其中,C级危房是指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D级危房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C级危房只要加固,D级危房需搬离。
20世纪80年代前,在指标不足、资金不足、材料不足的严苛条件下,中国的建筑方针是适用、经济。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实用、坚固、美观”。“坚固”原则的缺席,亦与当下老旧楼房的安全问题不无关系。
原建设部在20世纪80年代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工业建筑物使用25年-30年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年-20年。
1980年,国务院正式放行商品房后,城镇住宅迅速增长。据原建设部统计,1979年至1990年,全国城镇住宅建设累计投资是此前30年的6倍多,新建住宅面积是此前30年的近3倍。
然而,这一时期的住宅建设标准低,很多项目甚至没有遵守建筑标准,彼时,审批、工程监理、验收、质量控制整个系统都不健全。例如,《建筑法》在1998年才施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于2000年1月在国务院通过并施行。直到2001年国内才首次确定普通房屋和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是50年。
东南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李启明告诉《财经》记者,目前绝大部分的危旧楼房都是砖混结构。这是由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兴建的六层以下的住宅楼,几乎清一色地采用了砖混结构。
建筑结构犹如一个人的骨架,支撑着整个建筑物。与如今的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不同,砖混结构是以大部分砖墙和小部分的钢筋混凝土来承重的,适用于低层或者多层建筑物。对于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孰优孰劣,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马国馨表示,“不能一概而论,关键要看设计技巧。”
砖混结构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承重墙一旦受到破坏,就危及结构安全性。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高级工程师沈金箴告诉《财经》记者,现在老旧楼房的业主更替周期大大缩短,频繁的装修会对建筑结构造成破坏。
在此次住建部全国大排查中,亦将装饰装修涉及拆改主体结构或明显增加荷载的房屋作为重点目标之一。2012年底,宁波市徐戎三村发生的住宅倒塌事故造成一人死亡。宁波市政府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倒塌房屋几乎每一层都存在拆改承重墙体、违法搭建、改变房屋使用性质等现象。
此外,房屋的工程质量也存在问题,部分结构材料强度不足,防潮层施工不规范,墙体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等多项指标不达标。正可谓先天不足,后天多病。
奉化倒塌楼房仅20年的楼龄,也拓宽了老旧楼的范畴。此前,在一些城市的老旧小区改造中,是以20世纪90年代划线的。以北京为例,2012年开展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只针对1990年以前建成的楼房,而且只有198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房屋进行抗震鉴定,对不达标者进行结构抗震加固改造。
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中国自1978年才明确规定,在房屋设计时必须考虑抗震设防措施,加上两年的建设工期,可以推算出1980年以前建成的房屋,很多是不满足抗震设防标准的。
解危三类旧屋
2014年1月,居敬小区事发居民楼即被鉴定为C级危房,建议做加固处理。2月下旬,锦屏街道办确定加固工程费初步预算450万元,开始与居民就费用分摊一事沟通协商,同时将方案上报建设局,请示可行性。但因双方未就分摊比例达成一致,解危方案处于搁置状态。
“七八十年代造的房子,已经接近50年的设计使用年限,可能进入问题高发期。”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王修信认为,楼房在使用三四十年后,就有必要做一次“体检”。
老旧楼房大致有三类情况:有规范设计并在后期曾采取了抗震加固措施;按照规范设计但尚未做抗震加固;以及没有正规的设计。
最危险的是第三类。房屋的原始设计中抗震能力和耐久性不足,甚至为省设计费而没有正规设计,施工质量也没有保证。此类情况在县级以下乡镇和农村,以及私房建设和城中村等建筑中屡见不鲜。“没有经过正规的设计,或施工质量低劣,老旧楼的安全性很难保证。”王修信分析,这类老旧楼风险很高。
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开展老旧小区改造行动,消化了第一类老旧楼的风险。以北京为例,到2015年底前要完成1582个老旧小区的抗震加固节能改造,采取专项资金加社会资金的方式,其中市财政投资为100亿元。
实际上,房屋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与食品的保质期不同,并非一旦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就不可居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时的建筑结构中只是材料性能有所降低,如果进行良好的维护和必要的修缮,可以延缓结构的衰老期。第二类未做抗震加固的老旧楼,其整治卡在产权问题和资金来源上:主要以个人(或非公单位)产权为主的老旧楼,其抗震加固的费用是否应完全由财政支出。
奉化塌楼事件后,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26%的网友认为“政府责任不可推卸”。亦有媒体评论称,“倒楼前,奉化市相关部门、当地街道办一直宣称房屋‘只需加固’,且不愿由政府全额垫资进行加固。他们对此次事故存在明显的道义责任。”
这种逻辑与现行的《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相悖,根据规定,经鉴定的危险房屋,必须按照鉴定机构的处理建议,发生的费用由房屋所有人承担。而且,如果有险不查或损坏不修,以及经鉴定机构鉴定为危险房屋而未采取有效的解危措施,一旦由此造成事故,房屋所有人应承担民事或行政责任。
然而,“(现实中)不能强制性去做,目前还没有国家层面的房屋安全鉴定、加固与危房拆除的强制性规定,而且做鉴定和加固都需资金支持,政府没有那么多经费”。王修信说。
香港的经验可资借鉴。2010年1月29日,香港红码头围道一幢55年楼龄的危楼几秒之内倒塌,造成4死2伤,事故震惊整个香港社会。
该楼在六年前就收到修葺令,业主一直拖延。根据香港法规,适时保养和维修楼宇是每一位业主的责任。但当时《建筑物条例》仅列明所有私人楼宇均适用该条例,未有强制业主履行上述责任的法例,导致业主一般只会等问题恶化到严重程度才会主动维修。而且,住在旧楼中的居民多为租客,难以支付验楼和维修的开支。因此,即使香港政府提供多种资助计划,响应者寥寥。
事故发生后,香港屋宇署立即开展全面巡查,目标是全港所有约4000幢1960年以前建成的楼宇。立法会也加快相关条例的讨论,以求尽快推行强制验楼及验窗计划。2012年,香港推行强制验楼计划,其中清晰界定了私人业主与政府的责任:政府监督不能缺位,业主要对建筑负起保养、维修之责。
同时,协助业主开展楼宇维修的服务也得以建立。例如2011年,民政署针对楼龄高、租值低的“三无大厦”—即无业主立案法团、无任何居民组织及无聘请管理公司—推出专业顾问服务计划,包括逐户家访、协助联络和组织业主成立法团、申请各种大厦维修资助计划及贷款等。如果业主无法组织进行所需的维修工程,屋宇署可安排政府承建商进行所需的维修工程,并在工程竣工后,向业主悉数追讨工程费、监工费,以及不多于20%的附加费。
奉化由于未坍塌部分楼房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4月7日,锦屏街道居敬小区29幢未坍塌的部分被拆除。同时,危旧楼房紧急大排查也在全市展开。
目前,参与建设施工的3名直接责任人员因涉嫌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被奉化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其中刑事拘留2人、取保候审1人。针对房屋开发建设中的工程发包、勘测、设计、工程建设、质量监管和工程验收等主要环节以及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失职渎职行为,奉化成立了由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和专案组。未来,将由政府出面向责任主体追偿,确保依实赔偿到位。
实际上,中国政府部门始终对城市化、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估计严重不足,对这样一个历史进程的规律严重缺乏了解。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住房状况,现在或未来终将面对。
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称,“中国建筑20年后得拆一半”。
王修信认为,应效法香港,推进政府层面的立法建设,完善老楼危楼治理的强制性规定。至于鉴定和改造的资金问题,政府应该逐渐推进,出路就在于“国家给一点,地方资助一点,个人(业主)再出一点”。
来源:中国防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