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多地又迎看海季内涝排除重在地下生命线

日期:2018-07-13编辑:巍特环境浏览:655

2015年夏天进入到5月份以来,连续12轮强降雨是袭击了我们国家的南方。进入到6月份,尤其是这两天,你会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有西南地区,特大暴雨是接连不断,不少城市又开始“看海”了。

 

暴雨袭来多地迎“看海”季破题内涝重在地下生命线

连日暴雨,我国南方多处积水,近成泽国,近百条马路积水达膝盖,复旦大学学生在校园里捉鱼,不少市民感叹可以“看海”。

市民的调侃既是一种自嘲,也是一种不满。风雨雷电无法控制,城市的排水设施、管网建设却可以改变。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内涝频频出现,有关部门却并未拿出有效措施,没能从根本上或者相对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城市内涝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在城市建设初期,过于强调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对看不见的排水设施、地下管网建设投入不足,这给今天埋下了问题的伏笔。历史的欠账已经成为今天的问题,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这种影响并非偶发,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拿上海来说,像201310月那样,因台风造成的内涝出现多次,像如今这样因暴雨造成的“看海”景象也不少见,可见这是个拖不过去的问题。

受淹点无人担责

15日至17日,南京全市降水量在61毫米—185毫米,达到大暴雨级别,在17日凌晨4点,南京气象局将暴雨蓝色预警升级为橙色预警。

受淹最严重的居民区是中山码头九家圩片区,300多户居民受淹,最深积水没及腰腹。鼓楼区市政综合养护所所长王志勇介绍,这里本是世贸滨江地产拆迁开发地块,四周排水管道全挖断,造成受淹。

宝船公园旁边的舸舫园小区屡被淹,这次也不例外。小区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管道陈旧,小区标高低于周边地势。要改变受淹状况,小区排水要整体改造,目前尚缺少投入主体。

当日清晨,不少上班族遭遇“汪洋大海”。江东中路一线,从万达广场西面的燕山路到东南侧的德盈广场,一片汪洋,多处水深近1米,道路一度封闭排水。上午1130,雨停两小时后,燕山路段还有超过10厘米深的积水。建邺区排水养护管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水西门大街修到燕山路,是断头路,排水管也是断头管。没有出水口,燕山路是逢雨必淹。

上述几个受淹地,排水不及时的背后反映的是城市建设存在问题。而扬子江大道受淹,更暴露出城市运转中的痼疾。扬子江大道是南京快速内环西线,当天,绿博园等地段,积水没过2/3车轮,交警只得临时设立警示牌,协助车主把熄火车辆推出深水区。检查发现排水管道被堵,而扬子江大道的排水管始终没有移交给养护单位,这条城市主干道的排水管无人负责。

16日晚,南京警方发布受淹点信息,江山大街上绕城,凤台南路绕城公路桥下、宁丹路绕城公路桥下等均受淹。这些受淹点没有将排水管网移交给市政养护单位,是无人养护地段。据了解,当建设方移交排水管网时,需经验收合格后方能被接收。有基层养护单位负责人表示,有关部门害怕承担再次开挖路面的骂名和责任,也不想重复投入,建成工程长期不整改,不移交。这样的工程,在受淹点中,占了相当比例。

内涝祸在重地表轻地下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城市落后的地下排水系统,是逢雨必涝的罪魁祸首。来自权威媒体的报道消息称,83.8%的人认为国内城市频发内涝原因在于“很多城市的建设‘重地表,轻地下;71.4%的人觉得是因为“排水系统落后,跟不上城市发展”。

北京暴雨倾城之后,就有媒体报道指出,北京除了天安门和奥运公园等特殊地段,排水系统是按十年或五年一遇的标准设计之外,其余多是一年至三年一遇,就是只能应付每小时3645毫米的降雨。而623日降雨最大的地区,一个小时就达到了128毫米,超过了北京百年一遇的标准。

从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最低排水标准来看,基本上是一年一遇,即每个小时可以排36毫米的雨量。广州去年遭遇“5·7”暴雨,羊城变“洋城”,当时市政府的通报材料指出,广州市现有排水管道有83%是一年一遇的重现期标准,仅有9%达到两年一遇的标准,甚至还有少部分区域仅为半年一遇标准。而这还是广州市2009年花9亿用于“水浸街”的改造,重点治理228个水浸“黑点”,包括增大排水管径、增设必要的排水泵站,进行改造升级后的结果。

而一些国外的大型城市,城市排水标准普遍比国内高。纽约是“10年至15年一遇”,东京是“5年至10年一遇”。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重光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城市地下建设与地上建设是同等重要的事。某种意义上,甚至是更重要。“但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这一关系却被颠倒了过来。”

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看来,尽管城市地下系统建设的滞后造成了城市内涝,但也不能完全归罪于地下系统建设的滞后。他指出,城市内涝日益频发,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变暖后所带来的气候变化,使得极端灾害频发。“一个好的城市除了有市政设施以外,还需要有‘生态基础设施’。”

不应让“城市看海”成常景

近日我国南方不少地区连降大暴雨,多个城市发生不同程度的内涝,尤其是城市局部区域发生淹没汽车、冲垮商铺等内涝灾情。由此可见,一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在大雨面前不堪一击,是实实在在的硬伤,动辄汪洋一片的景况被网友戏称为“城市看海”。近些年,这样的情况在多个城市反复出现,表明城市建设中的“里子短板”未得到有效改善。

客观上说,在短时间里发生100多毫米甚至几百毫米的降雨,本身具有极端性。但近些年来的气候变化一再表明,极端天气频发已经是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城市规划建设中不能再有任何侥幸心理,必须时刻准备着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

令人遗憾的是,教训频繁出现,警钟一再敲响,但一些城市管理者却仍未深刻汲取教训。从近段时间不少城市发生的严重内涝中不难发现,出现“城市看海”的典型地区多是一些低洼街道、大型交通枢纽区域、涵洞、隧道入口处、城乡接合部道路等。其实,这些老大难路段的问题长期存在,不少都是排水管线布局不合理、市政交通工程阻断地下水流走向、道路修建导致雨水分流不畅等原因造成的。这些摆在眼皮底下的内涝隐患,却一再被忽视,说到底还是“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的思想在作怪。

城市建设是一个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立体循环体系,理应地上、地下一同规划,一同建设。但长期以来,一些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把城市的面子看得更重,攀比高楼大厦,草坪面积,热衷于地标性建筑,一心谋划经营城市,城市光鲜的面子越摊越大,生态系统却越来越脆弱。天上下雨、地上积水;天下暴雨,地上成河。扭曲的政绩观在大暴雨面前被无情地暴露出来。

暴雨给城市建设亮起的红灯不能漠视。城市管理者应把治理城市内涝放到维护公共安全的高度予以重视,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切实增强抵御和应对内涝灾害的能力。尤其要摆正城市建设的政绩观,把地下建设放到公共决策、资金投向、民生重大事项的优先位置,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实事,多当不图名利只为城市永续发展的幕后英雄,扎扎实实地做好地下管网建设的“良心活”。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发布时间:2015-06-23 14:43:30

相关资讯

×